公告單位:
研究發展處競爭力發展中心
活動摘要:
今年11月初,研究發展處得知90歲的徐導群學長(59級校友)回到物理系隨班附讀,雖然人們常說要「活到老、學到老」,但應該很少人會選擇在90歲學習「量子物理」吧?是什麼動機促使他再次進入校園呢?我們產生了諸多疑問,於是與學長相約12月22日進行對談。當我們走進科學103教室,學長已經坐在教室裡一邊吃著晚餐、一邊研讀課堂筆記,此時距離〈半導體物理導論〉上課還有50分鐘。學長一看到我們,立刻從行李箱裡拿出雖然泛黃但保存完整的榮譽證書和成績單,其中包括民國59年中原理工學院學生成績單。
活動成效
【大江大海到臺灣 幾番波折進中原】
國民革命軍北伐(1926-1928)後,中國境內各派系因軍力編遣肇生不滿,民國19年,在河南、山東、安徽等省之發生一場軍閥混戰的年代,史稱「中原混戰」,徐導群學長出生於民國19年,正是烽火連天的時代,18歲那一年,加入報效國家的青年軍。時代的巨變並沒有因二戰的戰火平息,國共內戰後的第二年,即民國37年,學長隨著青年軍,經過俗稱「黑水溝」的臺灣海峽,在大江大海的時代幸運且安全地抵達臺灣,學長依然清晰記得72年前他是編在第6師第2連。3年後,民國40年陸軍軍官學校在臺復校,學長終於結束青年軍的身分成為陸軍官校第24期的學生,他表示當時1,000多位學生中有130多位是流亡學生,在陸軍官校2年4個月後編入海軍陸戰隊,官拜少尉排長。軍旅生涯並未停止學長求學的心,擔任軍訓教官期間,開始有那時代的年輕人的大學夢。
民國45年開始辦理私立大學及專校加入大專聯招(含軍校),分為甲、乙、丙3組,在此之前的大學僅有臺灣大學、臺灣師範學院(臺灣師範大學前身)、省立臺中農學院(中興大學前身)及省立臺南工學院(成功大學前身)等四所學校,進大學是窄門中的窄門。當時學長在批改高一學生的週記時產生「燕雀焉知鴻鵠之志」的念頭,開始積極尋找進入大學的機會:第1回參加淡江大學物理系轉學考,雖以第一名正取,無奈因故而無法入學;第2回參加國軍隨營補習教育取得同等學力並獲得三民主義獎學金(800元),並到臺北補習,隨後考入大同工學院電機系,就讀1年後因志趣不合休學;第3回於民國55年考上中原大學物理系,那時中原大學的學雜費是每學期3,000元,國防部補助1,000元。

【59年畢業於中原 109年再進中原】
憶及在中原物理系的情形,學長的熱情湧現令人感動!學長印象最深刻的是〈電磁學〉,他仍然記得授課教授的名字──林澤義老師,電磁學是一門想像力和數學力雙重考驗的學科,也是進入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起點,難啊!以至於有一回考試其中一題全班僅有2個人答對,即是學長和梁梅同學。當時有許多新的物理學科目,例如:半導體物理、固態物理等,囿於軍人身分修了選修課不能被當掉,因此學長不敢冒然修習這些新興課程,而這也種下時隔50年,再回來中原大學隨班附讀的因子。學長表示,他自今年2月住進八德榮譽國民之家,看到許多老人家終日無所事事,精神上沒有任何寄託,仔細想想,他似乎也是如此度日;後來,他在雜誌裡閱讀到一篇文章,提及老人要融入社會、參加活動、持續學習,人生才會有希望,再加上學長一直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修得夢寐以求的博士學位。受到報章雜誌的鼓舞以及為了圓夢,他開始「為自己安排」,回到母校申請隨班附讀,109學年第1學期選修〈半導體物理導論〉及學生時代不敢選修的〈量子物理〉兩門課程,此前已修過〈近代物理〉和〈相對論〉。
我們詢問學長對於回到校園是否有過擔憂和猶豫?學長說,他在申請隨班附讀前很擔心會被歧視、程度跟不上、體力不夠等。實際上課後,因為聽力加上理解力退化,無法有效吸收課程內容,好幾度都想放棄,幸而遇到三位貴人—物理系主任沈志霖、教授黃定維以及教授邱寬城—的提攜,使他打消放棄的念頭。古人嘗言「勤能補拙」,學長正在努力實踐這句金玉良言。
徐學長覺得現在的學生很幸運,老師講課注重演繹,啟發思考,將最先進的知識、技藝介紹給學生,使其視野得以擴展,而且教學方法及教材多元,不像過去只能抄寫板書。除了課堂間的感受,徐學長這次回到中原大學最大的感觸是「全人教育」理念的落實,當他詢問教室位置時,學生會熱心地帶他走一趟;在推廣教育處申請課程遇到困難,職員一步一步帶著他操作,並說了:「爺爺,加油!」為學長打氣,令他印象深刻。
訪談的最後,我們請學長對想進修卻躊躇不前的學弟妹們說一句話,學長鼓勵大家有機會進修,就要進修,因為「很多時候,只要再往前一步,就是不一樣的人生」。